艾迪特·皮雅芙

小時候的艾迪特·皮雅芙 |其他艺名 =
小麻雀) |出生日期 = |出生地点 = 美丽城 |逝世日期 = |逝世地点 = 格拉斯蔚藍海岸滨海阿尔卑斯省 |职业 = 歌手作曲家演員 |音乐类型 = 香頌卡巴萊感傷戀歌 |演奏乐器 = 人聲 |活跃年代 = 1935年—1963年 |唱片公司 = |网站 = |相关团体 = |著名乐器 = }} 艾迪特·皮雅芙,),原名艾迪特·喬凡娜·加雄(Édith Giovanna Gassion),是法國著名且受眾人愛戴的女歌手之一。

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出生於巴黎的貧困家庭,父親是馬戲團團員,母親是街頭歌手。父母離異後,因為出生後遭母親遺棄,父親因加入軍隊,將她託付於經營風俗業的祖母與性工作者的照顧在諾曼地長大。其中一位傳記作者稱皮雅芙3歲到7歲就因角膜炎失明。她祖母的員工們湊錢陪她去朝聖(Saint Thérèse of Lisieux. )後,她恢復了視力。皮雅芙稱這是奇蹟般的治癒。

14歲時與父親巡迴於法國街頭表演,開始了公眾場合的演唱。隨後結識席夢娜.蒙蒙娜.貝何托(Simone "Mômone" Berteaut)與其一同在街頭表演,她們靠表演收入於巴黎租房維生。

1932年,Piaf結識Louis Dupont, 1933年2月11日, 17歲的Piaf生下一女,取名Marcelle "Cécelle" Dupont,隨著2人關係的結束,Marcelle 交與父親照顧,之後於 1935 年 7 月因腦膜炎去世。

1935年,Piaf被Leplée發掘,因表演時的極度緊張與嬌小的身材(約142.2-146.8公分),給了老闆藝名啟發''La Môme Piaf就此誕生,此為巴黎俚語,意為雲雀小孩(英文:''The Sparrow Kid),Louis Leplée也教導Piaf舞臺知識與上臺時著黑色洋裝(後成為其標誌),Piaf開始展露頭角。

1936 年 4 月 6 日,俱樂部老闆Louis Leplée 被先前與 Piaf認識的暴徒殺害。一連串的負面消息威脅著Piaf的事業。為了重塑形象,她聘請了雷蒙德·阿索(Raymond Asso)並與他展開戀情。他將她的藝名改為“艾迪絲·皮雅芙”,禁止不待見的熟人與她碰面,並委託Marguerite Monnot 創作反映或暗示皮雅芙以前街頭生活的歌曲。

1947年的美國巡迴,皮雅芙認識了拳擊手Marcel Cerdan,當時男方尚於婚姻狀態,此段婚外情頓時成為國際頭條。

她的作品多為其一生的寫照,最著名的歌曲包括《玫瑰人生》(La Vie en Rose,1945年)、《愛的讚歌》(Hymne à l'amour,1949年)、《我的老爺》(Milord,1959年)和《我無怨無悔》(Non, je ne regrette rien,1960年)。中年以後,皮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,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。1963年10月10日,皮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,終年47歲,當月她的朋友尚·考克多(Jean Cocteau)於10月11日逝世。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,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。法國人親切地稱艾迪特·皮雅芙為“小姑娘”(la Môme),2007年上映的電影《玫瑰人生》(La Vie en Rose)演繹了她傳奇的一生。 維基百科提供
Treffer 1 - 2 von 2 für Suche 'Piaf, Edith', 查詢時間: 0,11s Treffer weiter einschränken
  1. 1
    出版 1988
    其他作者: “...Piaf, Edith...”
    索引號: MH 6 Piaf
    圖書
  2. 2
    出版 1991
    其他作者: “...Piaf, Edith...”
    索引號: MH 6 Piaf
    圖書